在討論新發現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一個常常跑步的人,他的心臟和普通人有哪些不同?(*圖中藍色虛線部分為普通人的心臟,黑色部分則為耐力項目運動員的心臟。)
不過,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至少這些變化是無害的。跑者的心臟增大,那只是心肌變得強壯,心房、心室變得更大,并不是心力衰竭的標志或是誘因。心率過低這同樣與心率不齊沒有太多聯系——事實上,心率不齊在非跑者中才比較常見。 當然,跑步與心臟問題產生聯系也因為如今愈發頻發的馬拉松比賽猝死事件。以美國為例,在40、50年前,猝死事件無論絕對數量還是比例都低得不可思議,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那時候馬拉松還不是一項全民運動——1975年時,美國全馬完賽者才1.6萬,去年已經接近50萬了。 也正是因為這一數字對比,使得如今的這些研究變得有意義。用研究者自己的話說,“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終于擁有了足夠多的視跑步為生命的跑者作為研究樣本?!?/span>
從邏輯上說,這不正好驗證了馬拉松對于普通人身體的傷害了嗎?如果你的心臟平時得不到鍛煉,而突然參加這種強度的比賽,那么確實如此。
然而,在這份調查報告中提到的另一個重要結論則是,在美國過去數年發生的跑步猝死事件中,當事者大多本身就患有未被診斷出的心臟問題,比如心肌肥大。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人在從事馬拉松或是性行為之類的劇烈運動時,心臟驟停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與此同時,如果你循序漸進地進行鍛煉,使得心臟得以逐步強健,那么在你一天中不鍛煉的那23或22個小時里,跑步為你打下的底子就能對你的身體產生許多正作用。
顯然,跑步并非慢性自殺,它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諸多益處。
但研究者非常嚴肅地提出了一點,每跑一次馬拉松,心臟的極限就會被向上推動一點點。從長遠來看,總是在跑馬拉松的人,其實健康狀況并不如那些輕量的跑者——只不過,這不是一個由因推向果的論斷,而是根據過去這十幾年的數據得出的結論。
換句話說,隨著人類的身體越來越適應馬拉松運動,隨著越來越多人懂得如何循序漸進地備戰馬拉松,這個結論有可能會被逆轉。
上一條:我為群眾辦實事|如何5公里跑進20分,冬訓不可錯過!
下一條:我為群眾辦實事|無傷跑步8年:跑者的成熟,從重視力量訓練開始! |
返回列表 |
版權所有 :徐州奧體中心經營管理有限公司
設計制作:網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