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受傷,跑步傷膝蓋,這類抱怨,大家不知道聽了多少次……按理說,要是跑步必受傷,那些跑得越久的老油條早就應該“身負重傷”了吧?

但是問一問就知道,人家是因為跑步讓身體變好,才堅持了這么久,從來沒有經受什么傷病的困擾。
為什么同樣是跑步,帶來的影響卻截然不同?
一位無傷跑步8年的前輩,心平靜和地給大家揭示了這個秘訣——一位跑者真正的成熟,從重視力量訓練開始。

最開始的時候,仗著身體好,年紀輕,他也是那個只看跑量,每天在朋友圈打卡的熱血少年。“跑了10km!爽!”再配一張運動記錄的截圖,成就感滿滿,一周7天都不休息,悶頭就是跑。

這樣跑著跑著,問題就找上門了,先是跑起來姿勢不好看,后續肌肉酸痛,然后越來越困,精神完全提不起來。他以為是自己身體素質太差了,還想著明天要再多跑五公里,挑戰自我才是運動的意義嘛。這個時候,懂行的跑友提醒了他一句:你定過跑步的休息日嗎?跑休的間隙里,做過專項力量訓練嗎?

跑圈的鄙視那些笨重的“大肌霸”,覺得那些訓練更多是為了好看,而不是真心喜歡運動。

萬萬沒想到,原來跑步跑過了小白期,也繞不過力量訓練這個坎。減肥、提升免疫力,這些都是初級目標,一位成熟的跑者,追求的是更輕盈、無傷的跑步體驗或更好的成績,而這些都離不開肌肉的保護和協助。如果你搞懂了跑者必須練習專項力量訓練的原因,你也會明白,跑步和力量訓練,從來不是對立關系。小編常常聽到身邊健身人士分享日常:今天練胸大肌和背闊肌,明天練臀中肌和腿,基本都是按身體的肌肉群來劃分的。

跑步時,穩定的核心,能幫助我們不做無用功,只把能量用在向前的方向,所以要訓練腹部力量。跑步時,有力的單腿支撐,能讓我們每一步都跑得穩穩的,所以要訓練單腿力量。跑步時,流暢的送髖,能給我們提供更省力的發力機制,所以要訓練髖關節的力量……

希望每個看完這篇文章的跑友,都能跳出鄙視鏈,重視起力量訓練,別再說“跑步那么簡單,邁開腿,隨便跑跑就行了?!?br mp-original-font-size="15" mp-original-line-height="34"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line-height: 34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