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是最為常見的,也是最為健康的運動方式之一,很多人都有跑步的運動習慣。甚至有很多人一天不跑,渾身都不舒服。這種運動適用范圍較廣,大家可以通過這種運動,達到不同的運動目標。通過調整跑步速度、距離、負重,可以達到有氧訓練及無氧訓練的效果,起到消耗熱量或增強肌肉的目的。
但不同體質的人群,最佳跑步時間有很大區別!如果選擇了錯誤的跑步方式、跑步時長,可能會降低運動效果,甚至可能會造成肌肉勞損、關節磨損、軟組織挫傷等運動損傷。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帶頭提出的《3-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中明確指出,建議兒童每日進行120分鐘以上的戶外運動。這些運動主要以散步、慢跑為主。由于兒童平衡能力較差,對肌肉、關節的控制能力較差,因此不建議快跑,否則容易跌倒,遭受外傷。

中青年人群可進行每日45~60分鐘左右的跑步運動,跑步速度控制在6~8公里每小時即可,最好不要超過10公里每小時。跑步之后要注意拉伸腿部,避免乳酸堆積,引起肌肉疼痛。如果想要起到保健作用,每周鍛煉3~4次即可。
老年人在跑步時應該量力而行,體質較差的老年人主要以散步為主,間或穿插短時間的快走、慢跑運動;體質較好,有運動經驗的老年人,可以進行30~40分鐘的慢跑。跑步時要注意保暖、防風,避免運動出汗后受涼、感冒。

BMI是衡量體重的重要指標,約等于體重千克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
BMI小于等于18.4的人群,應該間斷式的跑步,也就是跑一分鐘,走路兩分鐘,以此循環,總時長1小時左右。運動過程中應該適當補充營養,配合力量訓練增強體質,并逐步增加跑步的時間,減少走路的時間。

BMI大于18.4,小于等于23.9的人群,可以進行30-40分鐘的跑步運動,這樣可以起到運動養生,強身健體的作用。
BMI大于23.9,小于等于27.9的人群,可以進行40-60分鐘的跑步運動,最好配合一定強度的力量訓練,這樣可以起到瘦身、減脂、塑形、增強肌肉的作用。BMI大于等于28.0的人群,不建議進行跑步運動,否則可能會對膝關節、踝關節,以及足部各軟組織結構產生嚴重損傷。進行中速的長距離跑步運動,可以起到消耗熱量、減輕體重的目的,進行高速的短距離跑步運動,可以起到增強腿部肌肉的目的?;颊呖筛鶕\動目的、個人體質,選擇合適自己的運動方案。大家在跑步時要注意,選擇合適的速度、距離,還要選擇合適的運動場合。建議大家盡量選擇空氣清新、地面平整、人員較為稀少的地方。有條件的朋友,還可以佩戴專業的運動設備,例如護腕、護膝、跑鞋等,這樣可以避免運動損傷,還可以提高運動效率。